说到考古,许多朋友会想到央视曾经热播的《鉴宝》节目:端上宝藏,鉴宝团对其进行鉴定,最终由专家讨论决定鉴定为真或假。虽然后来这个节目换了很多名字,现在还由于种种原因停播了,但它确实满足了我童年时期对于宝藏秘密的想象。
当然,还有一些朋友可能会想到《盗墓笔记》的电影冥场面:
改编不是乱编,《盗墓笔记》小说还是很精彩的小说,考古也是一件有意义又吸引人的工作——从遗迹探索出历史文明的轨迹,把研究成果奉献给人类社会。尽管在实际考古工作中,累和风险常伴身旁,可若是真能挖出点什么有价值的东西,那可真是能搞个大新闻。
尽管我们很多人并不能实际从事考古工作,但在文化产业方面,考古的影视、小说、游戏可是层出不穷,除了上文提到的《盗墓笔记》,还有多栖名作《古墓丽影》,卡普空经典游戏《恐龙危机》也是恐龙化石相关题材。而《我的化石博物馆》则是一款以考古为主题的模拟经营游戏,像素风和谜之中毒性类似开罗游戏。
类开罗游戏的魔性魅力
开罗社长臼井和之有言:“没必要去做出几百万人都支持的游戏,而是牢牢抓住10万人心灵的游戏。然后,我们希望能将这种游戏的乐趣传导到下一个世代。”没错,类似开罗游戏的作品通常体量不大,但其耐玩性和无限循环性对很多爱好者来说是最能抓住心灵的钥匙。
△开罗社经典游戏《口袋学院物语2》
在《我的化石博物馆》中,玩家有着像经典开罗游戏那样的上帝视角。主角是两位小人,一位是戴眼镜不苟言笑的工程师,另一位表情丰富负责发掘宝藏,很经典的没头脑与不高兴二人组。两人除了考古工作,还负责经营博物馆。
游戏的基本玩法和多数开罗游戏一样简单易懂:进入一块土地,然后点点点,从中挖取恐龙的部分化石。挖取范围就像如下的格子,左挖挖,右挖挖,不管有没有挖出东西,一天12小时的时间就过去了。也就是说,每次进入考古区域,有12次点击机会在逐渐增大的格子范围内挖出化石;化石占许多格子,而必须完全挖出化石,才能被收到宝藏盒子中。
如果什么都没有挖到,没头脑会露出哭泣的表情,而不高兴也会在一旁安慰他:
挖到的化石能够拼成恐龙模型。游戏最开始只有两个盒子,也就是说每次可以获得两个恐龙化石部件,多次挖掘就能拼成完整的恐龙化石模型,并解锁恐龙的名称和类目:
每次挖掘会消耗一定的金币,而经营博物馆会源源不断获得金币。想要获得更多金币,那就吸引更多顾客,就要挖掘更多更完整的恐龙模型。经典模拟经营游戏的循环式成长路线:掘地,收集化石——化石收集拼出恐龙——吸引游客获取金币——金币掘地,收集化石。
游戏中有不少有意思的道具,比如可以把聚光灯放在想要展示恐龙化石边,然后就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,这样就能获取更多的金币。
会有大巴车带来大量游客,围聚在高亮的恐龙化石面前:
不断地开荒,然后挖取新的化石,再吸引更多游客,再用从游客那里获得的金币继续开荒、挖化石、拼恐龙、吸引游客。虽然就是这样简单的游戏模式,但看到博物馆被逐渐经营壮大、形形色色的游客越来越多,那可是相当有成就感。再配合各种有趣的功能,足以让人停不下手,这或许就是类似开罗游戏的独特魔性魅力。
复古科幻与像素美术
开罗游戏的经典特性绝对有“像素”这个要素。这几天我测了不少像素游戏,有后启示录新游《假未来》,也有过马路小游戏《天天过马路》。近些年由于复古潮流的盛行,像素艺术作为一种数码复古艺术也开始在美术圈子里流行起来。
《我的化石博物馆》的像素画风由复古和科幻结合,整体饱和度较低的色调显现出低调的复古感,而现代设备和灯光也使得科幻感尽显。性别、肤色、年龄和穿着各异的小人与场景的整体风格同样相当适配。
△看看有多少种小人呢
另外,在挖掘的12小时中,太阳会随着时间东升西落,场景变化多样:
广告与交互逻辑的缺憾
许多免费游戏的盈利方式就是广告,《我的化石博物馆》也不例外。在这游戏里,可以看广告招揽顾客,看广告获取金币,看广告增加箱子,总之就是看广告。
哎嘿,你以为这些就完事儿了?
它会在游玩过程中还能堂而皇之在两个小人中间跳出像素风字体的“广告”,然后直接播放——就是强制看广告。咱如果需要钱,可以增加氪金通道,不必这样自降格调。尽管这广告标识还设计得挺好看。
另外,游戏的部分交互逻辑也有问题。按常理来说,考古通常是先在地图上选定地点,再进入场景。但在这款游戏中,却要先点展示柜,再选择地图探索:
△地图只能从展示柜最左的按钮进
啊我懂了!这个展示柜是四次元口袋。
结语
瑕不掩瑜,《我的化石博物馆》是一款完成度尚可的小品级模拟经营游戏,喜欢开罗游戏、模拟经营或喜欢考古题材的都可以尝试。边玩游戏边考古,还能了解到各种恐龙知识,寓教于乐,岂不美哉?